圖 /文 華藝編輯 葉菀婷
牛津的科學歷史博物館(Museum of History of Science)地下室目前陳設的是十七世紀留下的化學實驗儀器,當時的牛津學生在這裡上哲學課程與解剖課,而且法律還保護牛津學生可隨意將亂葬崗的屍體帶回實驗室,進行解剖實驗。
今年的3月10日到16日,牛津大學就在此地舉行為期一週的神經科學展,又稱大腦覺醒週(Brain Awareness Week)。華藝小編有幸能到牛津學術殿堂朝聖,且恰巧畢業於認知神經科學所,當然不能錯過和牛津高才生切磋的機會囉!
展場分為視覺、聽覺、情緒、fMRI腦造影與失智症MEG五個區,雖然每一區都只有兩到三張桌子,但卻有互動區,可以讓現場的民眾當上小小受試者,測驗一些有趣的議題。
在情緒區,民眾手拿著感應器,看到銀幕中的表情,需要選擇正確的表情,如看到憤怒的表情,要按憤怒的按鈕。這個作業看似容易,但研究員指出,若是憂鬱症或服藥過度的患者,是無法順利執行此任務的。這句話背後的意涵是患者無法察覺他人的情緒,就會造成陷入自我的情緒中、對他人無法產生同理心。
在注意力視覺區,當然由著名的反應時間測試為互動作業。當螢幕閃黃燈時,受試者需盡快的按下前面的按鈕。反應時間越快,就代表協調能力越好。而其他與反應時間相關的實驗,雖然沒有在場呈現,但研究者也提到停止信號作業(Stop Signal Task)與叫色測驗(Stroop Task)。(此篇文章不細做認知作業介紹與解釋)
聽覺區分三個專區:語言(Speech)、音頻(Frequency)與空間定位(Sound Localization)。即使我們每天遇到不同的聲音,但對一般民眾來說,聽覺的神經認知比較陌生,尤其將聲音物理化成訊號。因此,研究員會先以簡報方式讓民眾先瞭解基礎訊號處理,再播放聲音,進行簡短的遊戲測驗。
與研究生聊天間,也發現了許多有趣的實驗。其中,視覺組的研究生正在和老師一起改良、研發一組特別的「聰明眼鏡」(Smart Glasses),目的是為了造福視障朋友。有一群視障朋友,雖然眼盲,但仍能感覺到前方的移動物品,這代表掌管動態處理的V5並沒有損壞,藉由此副眼鏡,希望能改善視障朋友生活。
前年小編在澳洲的聽視覺神經科學研究單位(MARCS Institute)實習,每人的研究都會帶到應用層面,譬如:將認知實驗結果套到人機介面的資訊處理、前往「媽媽博覽會」推廣寶寶的發展歷程、請當地媒體ABC報導盲人點字與其神經發展……等,每次研究合作都非常令人驚艷與興奮。這次的牛津行,也讓小編看到國外的研究團隊除了重視研究外,也積極向國人宣導、推廣、並爭取跨業合作,為大眾帶來更多的福祉!
神經科學的崛起到發酵不到兩百年的歷史,在科學領域上仍有許多未知、待探索之處。此趟來牛津神經科學展,感受到科學家與研究員們盡力的將科學與生活保健結合,並將此資訊帶給一般大眾,前來的民眾也不分年齡層,個個抱持著學習心態,讓神經科學不再只是躺在醫院及研究室的艱澀名詞。也期許台灣的神經科學領域能越來越普及,受益更多民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