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專欄 – PanSci 泛科學
Browsing all 2085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能不能給我你死亡的時間?把驗屍全部做完才說再見──《法醫科學研究室》

【科科愛看書】如果《CSI 犯罪現場》對你來說,是最好下飯的影集,那你絕對要來拜訪一下《法醫科學研究室》。在這間研究室中,會有身處第一線的醫生為你專業解剖八百萬種死法,教你如何從皮屑、纖維、指紋等等蛛絲馬跡,逐漸建立出犯罪現場的真實面貌。無論你是想成為下一位福爾摩斯、還是想用手中鋼筆殺盡天下人(?)都要好好來拜師學藝一下! 到底是何時見閻王?永遠沒有標準答案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「世界是怎麼來的?」古希臘哲學家向科學邁出的第一步

好啦,針對「顛覆世界的「電腦」是怎麼誕生的呢?」這個問題,讓我們從最源頭的地方開始討論起吧。關於電腦這個概念的出現,要先從西方的哲學思維,與歷史上三次的數學危機講起。所以我們今天就要來先介紹西方重要的古希臘哲學思想基礎啦! 哲學從哪來的呢?一天到晚聽到的「形上學」是什麼意思? 聽到畢達哥拉斯只知道勾股定理嗎?你知道他還是希臘影響力和傳播度最深遠的學派之一嗎?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同一片花瓣的顏色為何有深有淺?揭開花青素分佈之謎

譯者/黃宣霈|清華大學理學院學士班 約翰.英納斯研究中心(John Innes Centre, JIC)的科學家,藉由深入了解一個奇妙又艷麗的植物構造--「花青素液胞包含體(anthocyanic vacuolar inclusions, AVIs)」,來揭開一個存在已久的謎團…… 花瓣多彩的三色堇。圖/pixabay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被水蛭咬了怎麼辦?——那些我們常常誤會水蛭的二三事

昨天(2017/6/9)中國時報電子版上頭出現這麼一則「好天氣踏青去 小心牠把你吸牢牢」的新聞,內文提及了一些水蛭的習性,然後提醒讀者該怎麼防範。不過,雖然文章是善意的分享資訊,但裡頭充滿了好幾個常見的、似是而非對於水蛭(和螞蟥)的迷思,個人認為實在是有必要幫大家澄清釋疑一下,以免錯誤的資訊繼續流傳下去。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很痛,但先別急著抹去傷痕:風暴之後的性侵檢查及治療──《法醫科學研究室》

【科科愛看書】如果《CSI 犯罪現場》對你來說,是最好下飯的影集,那你絕對要來拜訪一下《法醫科學研究室》。在這間研究室中,會有身處第一線的醫生為你專業解剖八百萬種死法,教你如何從皮屑、纖維、指紋等等蛛絲馬跡,逐漸建立出犯罪現場的真實面貌。無論你是想成為下一位福爾摩斯、還是想用手中鋼筆殺盡天下人(?)都要好好來拜師學藝一下! 不要就是不要,雙方合意最重要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解決對立沒有特效藥:從認知科學找到社會衝突的原因與解法

從心理學哲學思考,找出社會對立原因 為何不同立場的支持者,總深信自己才是正義的一方?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洪子偉,探討社會心理學家海特的認知模型,結合自身經驗與論點,試圖找出化解社會衝突的解方。 哲學學門的洪子偉,曾加入特戰部隊,擔任烏干達衛教講習員、盧安達醫院助理。圖/張語辰 攝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當現代科學遇上神農氏嚐百草:楊文欽如何將藥草變藥物?

為什麼研究藥用植物? 相傳神農氏為辨別草藥,而以肉身嚐試,最終不幸殞命。明代《本草綱目》集過往大成,奠定東方醫學基礎。到現代,科學家有了科技利器,能將民俗草藥 、中醫藥裡有效成分找出,提供科學證據,協助草藥現代化;或將有效成分發展出藥物,以便對症下藥。 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楊文欽團隊,於咸豐草裡找到可治療糖尿病的成分,給予盛行率高的糖尿病一絲治癒曙光。圖/張語辰 攝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關注數學圖形的藝術大師:艾雪——《圖解圖樣設計》

本章節要嘗試敘述艾雪對數學圖形的關注。M.C. 艾雪(Maurits Cornelis Escher)於 1898 年出生於荷蘭。提到荷蘭出生的畫家,可以舉出希羅尼穆斯.波希(Hieronymus Bosch)、布勒哲爾(Pieter Bruegel the Elder)、林布蘭、梵谷、蒙德利安等西洋美術史上赫赫有名的藝術大師,但是為何在西洋美術史的脈絡中卻未提到艾雪呢? M.C.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「潛移斷層」安全嗎?斷層動靜之間的學問

文/陳卉瑄 教授|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地球科學系 家鄉在台東的我,小時候沿著卑南鄉的頂岩灣到市區,沿著彎彎的山路下去時,爸爸就會跟我講這個故事。「山下有個小學,上課的時候,腳下的地層一直在滑動呢!」父親指著遠方的惡地泥岩地形,有聲有色的跟我說。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你想不想在經驗機器裡體會完美人生?──《道德可以建立嗎?》

【科科愛看書】小時候老師常常要我們成為一位有德之人,可是可是……《道德可以建立嗎?》如果道德可以建立的話,那我們又該怎麼做?總而言之,快快拋開那些讓人暈頭轉向的道德教科書,來面對有趣的難題,一起來燃燒大腦、喚醒你的哲學小宇宙吧! 虛假的完美人生,你想要嗎? 你的人生充滿挫折與失意,些許不足道的成就與無法完成的夢想;你願意用它交換一個稱心如意的生活嗎?但這個生活並不真實,它由科技或化學藥品所控制。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震度與地震大小無關?怎麼讓「震 知道了」?那些關於震度的二三事

文/潘昌志|「你地質系的?」不,但我待過地質所,而且還是海研所的碩士。無論在氣象局、小牛頓…都一樣熱愛地科與科普。現在從事試題研發工作,並持續在《地球故事書》、《泛科學》、《國語日報》等專欄分享地科的各種知識,想以科普寫作喚醒人們對地球的愛。 「震度」不是拿來比較地震大小的!地震規模才是。 「震度」不是拿來比較地震大小的!地震規模才是。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你不可不知的 CRISPR/Cas9:點燃基因科技大革命的火種--《改變從心》

圖/Pixabay 生技醫藥獎得主夏彭提耶,在唐獎得獎演說中,分享了CRISPR/Cas9如何發展成當前最熱門的基因編輯技術,以及這個技術未來可能的發展與挑戰。 人們能了解基因功能、並能釐清不同生物的複雜基因體,這要歸功於許多酵素、蛋白和系統的發現。它們原本存在於細菌或病毒中,大多都是在科學家在研究細菌如何抵禦自身的病毒(噬菌體)時所發現的。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CRISPR/Cas9 基因編輯技術從何而來,又將帶我們走向何方?--《改變從心》

一個由好奇心驅使的基礎科學實驗,為何最後卻能發展成CRISPR/Cas9這個改寫基因科技的革命性技術?生技醫藥獎得主道納,在唐獎得獎演說中,分享了這個神奇的研究歷程,以及該如何面對CRISPR/Cas9可能引起的道德爭議。 自從1950年代發現DNA結構以來,科學家都在想:有沒有辦法編寫 DNA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為何白馬為何不怕馬蠅、蜻蜓喜歡黑色墓碑?——2016搞笑諾貝爾物理獎

文/董勁吾|業餘科普寫作者,個人部落格《吳京的量子咖啡館》 「馬者,所以命形也。白者,所以命色也。命色者,非命形也,故曰白馬非馬。」 先秦諸子百家中,公孫龍憑一席「白馬非馬」的言論,英姿颯爽地為名家豎起飄揚千年的旗幟。不論公孫先生二千多年前在鬼扯些什麼,現代生命科學的觀點也指出白馬的與眾不同。他們……與眾不同的脆弱!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地震大小誰說了算?Part I:課本沒教的芮氏規模

文/潘昌志|「你地質系的?」不,但我待過地質所,而且還是海研所的碩士。無論在氣象局、小牛頓…都一樣熱愛地科與科普。現在從事試題研發工作,並持續在《地球故事書》、《泛科學》、《國語日報》等專欄分享地科的各種知識,想以科普寫作喚醒人們對地球的愛。 「這次地震是幾級?有比九二一大嗎?」 如果有人這樣問我,我得要先揣測他到底是在問我震度還是規模?當然,如果對方有提到九二一集集地震是「7.3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二十一世紀的工業排氮,寫進遠洋珊瑚的骨骼裡--《科學月刊》

文/任昊佳|臺大地質系助理教授,普林斯頓大學博士,主要研究生物與自然環境在地球漫長發展歷史中的相互影響。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小鰻苗在茫茫大海千里尋根,如何不迷失方向?--《科學月刊》

文/林翰佐|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,《科學月刊》總編輯。 現在多數人對鰻魚的主要印象大多來自於香噴噴的鰻魚飯,但在美味可口的背後,鰻魚的一生仍有許多有趣的未解之謎。 一說到鰻魚,第一個是直覺是不是就想到鰻魚飯呢?圖/挪威 企鵝 @ Flickr 鰻魚的迴游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想在太空「造人」?只解決啪啪啪的問題可能還不夠······

文/氪罗钡路斯、什么云销雨霁被抢注了|果殼網科普作者 電影《地心引力》劇照。圖/Yahoo電影 當這顆小小的星球已經逐漸承載不了人類的體量和野心的時候,越來越多的人將心思轉向了地球以外,那個神秘多變,廣袤無盡,沒有重力卻充滿輻射的宇宙。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竹篙鬼、攔路竹的傳說,跟自然現象有關嗎?

嘿,你有聽過竹篙鬼的故事嗎? 當夜裡走在山間小徑,看見一株攔路的竹子,那便是竹篙鬼的把戲。你千萬、千萬不能跨過,你得謹慎繞過,或者對它破口大罵,直到彎腰的竹子重新立起。否則,在你跨過的那一瞬間,竹子會忽然彈起,輕者將人打得騰空飛起,落下受傷,重者則被勾去魂魄,死在竹林之間── 圖/Anson Chappell@Flickr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食品安全少了風險溝通,就像沒人翻譯的無字天書

文/凌明沛|ILSI Taiwan 交流溝通組召集人、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 圖/Oscar Rethwill @ Flickr 從食品安全風險的角度,現今食物可說比以往更加安全、更便利取得,但不少民眾仍認為食品問題變多了,食品安全風險變高了,原因是大多數民眾對風險的認知往往來自於突發的食品事件,缺乏完善的風險溝通所導致。 本期 ILSI Taiwan...

View Article
Browsing all 2085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


<script src="https://jsc.adskeeper.com/r/s/rssing.com.1596347.js" async> </script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