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研院抗疫大作戰:四大疫苗平台分頭合擊!候選疫苗已製備,即將進入動物實驗
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,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編輯/歐宇甜、美術編輯/林洵安 (最後更新:2020 / 03 / 25) 新型冠狀病毒 (COVID-19) 全球延燒,在疫情爆發當下,最急切的是找到檢驗試劑和有效藥物,但長期來說,疫苗才是完勝新興傳染病的解方。 尤其新冠肺炎 (COVID-19)...
View Article乳癌治療要注意哪些事?營養補充從治療前開始!
作者/ 照護線上編輯部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《營養補充足,助你抗乳癌》,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!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好發的癌症,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表示,乳癌初期往往沒有症狀,需要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。...
View Article這條路走不通就換一條:「骨導式助聽器」的運作原理與設計思路
作者/許逸翔 今天要來說說「骨導式助聽器」的故事。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過骨傳導耳機呢?只要將耳機表面貼近耳朵附近而不用塞進耳朵,就能聽見聲音? 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? 告訴你,沒有錯!骨傳導耳機所運用的骨傳導技術 (Bone...
View Article維繫生命的薄膜出狀況,心臟瓣膜有問題怎麼辦?
作者/ 白映俞 醫師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《維繫生命的薄膜 – 心臟瓣膜疾病(懶人包)》,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! 心臟裡有四個瓣膜,分別鎮守在心臟四個腔室的出口,隨著瓣膜的開與合,讓血液流往正確的方向,只向前走,永遠不回頭。但假如瓣膜出問題,無法好好的打開或關閉,心臟裡的血流有的向前,有的往後,就會被打亂。...
View Article第一座水力天文鐘——北宋的水運儀象台│《電腦簡史》 齒輪時代(八)
水力機械鐘與安堤基瑟拉儀早在紀元前就出現了,但奇怪的是,西方在之後千年的時間裡,竟然一直沒有結合這兩種齒輪技術,發明自動隨著天體運轉的水力天文鐘。結果最早的水力天文鐘,既不是出現在拜占庭帝國,也不是在阿拉伯帝國,而是萬里之外的中國! 本文為系列文章,上一篇請見:什麼?阿拉伯帝國學風開放,還搞出第一台可編程機器?│《電腦簡史》 齒輪時代(七)...
View Article乾癬不「只」是皮膚病,而是比想像中更「炎」重的疾病!
作者/ 照護線上編輯部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《乾癬不「只」是皮膚病,全身都發炎!》,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! 許多人聽到乾癬,直覺聯想到皮膚疾病,事實上,乾癬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,病徵除了皮膚外,隨著體內持續發炎,其他器官也可能受影響。...
View Article讀《科學》期刊專欄經營研究團隊:處理衝突的三個重要心法
作者/林煜軒,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師 最近分別在頂尖期刊《科學》(Science) 與《自然》(Nature) 的職涯專欄各看到一篇談經營管理的文章,摘錄幾段自己非常有共鳴的重點,讓學術界的朋友們參考。 《科學》期刊的文章是在「寫給年輕科學家」專欄,討論如何處理研究團隊衝突的幾個心法。 薩比諾女人出面調停 (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...
View Article嚴重病情下如雙面刃的免疫系統:避免細胞激素風暴危及性命,找尋關鍵受體!
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,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編輯|林承勳、美術編輯|林洵安 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 人體依賴免疫系統對抗病毒,但免疫反應如果過激,反而造成器官損傷或衰竭,直接導致患者死亡。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謝世良特聘研究員長期研究發現,登革病毒會刺激血小板產生胞外囊泡和微泡,進而攻擊白血球,導致發炎病症。研究團隊據此研發抗體,減緩發炎反應,已成功將感染登革病毒的小鼠存活率提升至 90%...
View Article「腸腸」出問題:不可輕忽的發炎性腸道疾病
作者/照護線上編輯部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《不只腸道出問題!發生率逐年增加的發炎性腸道疾病》,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! 發炎性腸道疾病會造成患者反覆腹痛、腹瀉、血便,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,但要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葉欣榮醫師回憶,曾有位 30...
View Article認識「菜瓜布肺」:特發性肺纖維化
作者/劉育志 醫師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《認識菜瓜布肺 – 特發性肺纖維化(懶人包)》,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! 特發性肺纖維化可能是大家比較陌生的一個病名,但近年來發生率持續增加。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,肺部發展出許多疤痕組織而影響氣體交換能力,導致肺部功能逐漸惡化,使患者呼吸困難,預後相當不好,目前醫學界尚未了解肺纖維化的確切病因。...
View Article「非洲豬瘟,讓一切都變了」——深訪動植物防檢疫局局長杜文珍
科學傳播不只是科普,而是公民參與科學治理的關鍵。因此 PanSci 今年將主動採訪政府部門、民意代表、 NPO 、學研單位,了解他們如何看待科學傳播,也讓 PanSci 社群能與之對話。 繼第一站環保署之後,我們來到農委會動植物防檢疫局,專訪局長杜文珍。她在中興大學獸醫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,後赴德國漢諾威獸醫大學進修獸醫博士,也曾任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,是有著獸醫魂跟談判技能的科學人。...
View Article經痛有兩種:認識原發性、續發性差異,尋求專業治療
作者/ 醫藥新知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《避免「防異」破口!經痛差異搞清楚》,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! 近期國人最關注的便是國際傳染疾病議題,該如何避免防疫破口成為人人關注的大事,但其實有許多疾病也需要積極「防異」!避免「防異」破口的關鍵,就是要先搞清楚發病的差異… 續發性經痛比想像中更嚴重:子宮內膜異位 年僅 30...
View Article西方第一座水力天文鐘——給你聲光饗宴的城堡天文鐘│《電腦簡史》 齒輪時代(九)
阿拉伯帝國興盛之際,也將天文知識傳入中國,北宋的蘇頌便用於設計水運儀象台。一百年後,一個土耳其王國的伊斯蘭發明家,才打造出西方的第一座水力天文鐘。這座「城堡天文鐘」運作起來猶如一場燈光饗宴,發明者加扎里為什麼要如此大費周章?他的設計又對齒輪技術產生怎樣的影響? 本文為系列文章,上一篇請見:第一座水力天文鐘——北宋的水運儀象台│《電腦簡史》 齒輪時代(八) 中國與西域的學術交流與碰撞...
View Article武漢肺炎疫情規模不明?美國追蹤捐血者找線索
正在世界大流行的 COVID-19(武漢肺炎、新冠肺炎),是感染 SARS-Cov-2 冠狀病毒所導致,本文之後稱之為「 SARS二世」。 疫情至今仍然不清楚的一大問題是:到底有多少人感染 SARS二世?由於不同人感染後的症狀差異極大,少數人重病致死,卻也有不少人連症狀都沒有出現,加上檢驗資源有限,因此很難評估實際的疫情規模。 調查捐血者,取樣的美國 6 處都會區地點。圖/修改自 geology...
View Article想學機器學習、深度學習、資料科學、人工智慧的人照過來! 22 個線上社群網站助你一臂之力~
文 / Elsa│弱弱開發女子,在東京的開發者人生。 2011年研究所畢業,2014年來日工作。不只寫關於開發的文章,也寫美食、在日工作樣貌、在日生活訊息。 機器學習資料科學的轉行潮 資料科學家、機器學習工程師被喻為 21 世紀最性感的職業。個人認為這份職業的工作內容一點都不性感,性感的應該是它水漲船高的薪酬條件。而根據史丹佛大學 在 2019 年的 AI 指標報告, 2019...
View Article地球日50週年:從垃圾之島大變身的台灣,下一步的垃圾減量該如何實現?
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。 「給愛麗絲」的音樂一響起,台灣人像是被輸入指令般,提起垃圾便往外衝:黃色車子是一般垃圾,白色車子是資源回收,果皮是堆肥,人吃不完的是廚餘。 平凡的日常舉動,卻讓外國人嘖嘖稱奇:台灣是垃圾處理天才! 你的街角,就是我的垃圾場 1990 年代,各掩埋場瀕臨爆量,家戶垃圾無處可去。棄置在街角的垃圾臭氣薰天,各鄉鎮衝突不斷,垃圾大戰在街頭真實上演。 1997...
View Article地球日50週年:當暖化成為事實,減碳就成為義務!台灣氣候的現況與那些我們共享的未來
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還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,北極熊開始成為「節能減碳」的代言人嗎?冷氣調高一度、隨手關燈、改用省電燈泡、下班關電腦、選購節能標章家電,總是有北極熊的事。 北極熊經常是節能海報的代言明星。圖/經濟部能源局 從一隻餓到見骨的北極熊開始⋯⋯ 多年前,捱餓瘦弱、攀在海冰邊緣的北極熊被媒體報導出來,引起全世界的關注。近幾年來,北極熊甚至因為覓食困難,而發生被海水淹死或增加獵食同類的情況。...
View Article不只是武漢「肺炎」!心血管、腎、腦、肝、腸等器官也可能出問題
全世界已經超過 200 萬人確診 COVID-19(俗名:武漢肺炎、新冠肺炎),這種疾病是由 SARS-Cov-2 冠狀病毒所致,本文之後稱之為「SARS二世」。儘管已經累積這麼多病例,醫學界至今仍然不太清楚病毒到底怎麼殺死患者,只知道病毒可能影響的範圍很廣,也影響到治療方法與藥物的使用。...
View Article地球日50週年:午餐到底該吃什麼?為地球來點「植物性飲食」吧!
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。 「午餐吃什麼?」是人類有史以來的共同煩惱。 一日三餐如同儀式般的天天上演,直接形塑了我們的文化、健康及環境。每一口食物都與生養他們的風土相互關聯。 Every bite counts. 如果這一口能讓一隻蜜蜂繼續授粉,你願意改變嗎? 圖/黃一峰。 「這米不能吃!」是危機也是轉機 30...
View Article地球日50週年:從口腹之慾到護生保育,一同來成為公民科學家幫助野生動物!
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。 中國爆發新冠肺炎疫情,病毒源頭疑似是華南海鮮市場的「野味」,疫情在全球延燒之際,你是不是也開始回憶:「對欸!小的時候台灣好像也盛行吃野味!」 中國長期有吃野味滋補的風俗。圖/VLKR 飽口慾,誤保育 「小時候在山產店冰櫃看過被剝皮穿山甲,有夠像一個血淋淋的嬰兒,很恐怖。」 「我吃過猴子還有山羌,味道超腥。」 在網友熱烈的討論中,20...
View Artic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