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科幻小說?

《列子》,又名《沖虛至德真經》圖 / 《四部叢刊初編》 @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
中國醫家的寶典《黃帝內經》其實是一本偽託古人的偽書,當初這本書如果改個名字,造成的影響勢必大打折扣。《列子》也很類似,根據目前主流的看法,它並非出自列子或其弟子之手,而是東漢至晉朝某些文人的共同創作。在這批隱身幕後的作者中,顯然有一位天份極高的小說家,他參考《生經》這部佛經中的機關木人故事,發揮錦上添花的創意,寫成一篇有模有樣的短篇科幻小說。
讓我們先複習一下那個佛經故事:主角是一位印度王子,他在雲遊四方時造出一個栩栩如生的木人。當木人在異國宮廷表演歌舞時,因為「色視夫人」而惹惱國王,招來殺身之禍。王子在萬般無奈下,自己動手拔掉木人身上的栓子,它便在瞬間解體成一堆積木,這時國王才相信木人並非真人假扮。

《列子·湯問》由後人所繪的示意圖。圖 / 百度百科
做完複習之後,就該介紹〈列子機器人〉的故事大綱了。
1. 周穆王某次西巡,歸途中遇到一位名叫偃師的西域巧匠。
- 相較之下,《生經》中的國王與巧匠都是印度人,欠缺了多元色彩
2. 偃師帶著一個能歌善舞的機器人晉見穆王,它的一舉一動都幾可亂真,穆王不知不覺把它當成真人,召來寵妃一同觀賞它的表演。
- 這裡開始出現《生經》的影子
3. 在表演即將結束時,機器人竟然對穆王身邊的姬妾頻送秋波。
- 這是最接近《生經》的橋段
4. 穆王一氣之下要處死偃師,偃師趕緊剖開機器人,讓穆王看個清楚,裡面果然不見血肉,只有好些皮革、木材、膠水、油漆以及各色顏料。
- 這裡開始逐漸脫離《生經》的架構,例如機器人的材料就比木人複雜得多
5. 穆王更進一步觀察,發現機器人擁有肝、膽、心、肺、脾、腎、腸、胃等器官,以及筋骨、關節、皮膚、汗毛、牙齒、頭髮,當然通通是人造的。
- 從這段起,完全是作者的獨見創獲
6. 穆王試著摘掉機器人的心臟,它就不會說話了;摘掉它的肝臟,機器人便失去視力;摘掉腎臟,它的兩條腿立刻癱瘓。
- 原文簡潔有力:「王試廢其心,則口不能言;廢其肝,則目不能視;廢其腎,則足不能步。」
這時穆王才又驚又喜地感嘆:「人間的科技,居然真能巧奪天工?」隨即下令將機器人帶回中原。
經由這番對照,我們不難看出〈生經木人〉與〈列子機器人〉這兩個故事非但同中有異,而且是小同大異,因此可別指控作者是文抄公,否則就連羅貫中也難脫這個罪名。
周穆王的「黑盒測試」
更重要的是〈生經木人〉只能算奇幻故事,〈列子機器人〉則是中規中矩的科幻小說。這個本質上的差異,主要來自周穆王這個角色的實證精神。
在這兩個平行故事中,印度國王只是龍套,穆王則是十分鮮活的人物(況且歷史上真有其人,更增添故事的說服力)。為了瞭解機器人的運作原理,穆王主動做了三個實驗──這段情節不但突顯故事的科幻本質,還蘊含了寓教於樂的科學精神。
先討論科學精神的部分,穆王研究機器人的方法正是現代所謂的「黑盒測試」(Black-box testing) ,亦即藉由不同的輸入與輸出,推敲各種人造器官所掌控的功能。逐一摘除人造心臟、肝臟與腎臟,便是在操控不同的輸入;至於輸出的結果,則是機器人分別喪失語言、視覺與步行的能力。根據這三個因果關係,讀者便能推知作者的心意:人造心臟、肝臟與腎臟分別主宰著機器人的語言、視覺與步行功能。

黑盒測試。圖 / 作者繪製。
不過對於現代讀者而言,上述結論恐怕沒有任何意義。比方說,凡是受過基本教育的人,都不可能將語言功能和心臟聯想在一起。可是大家別忘了,那位不知名的作者是將近兩千年前的古人;他在寫作過程中或許用到了「結合當時當代的科技再加以延伸」這樣的科幻手法,只是身為現代人的我們不易察覺。
沿著這條思路,我們不妨更具體地猜想,作者是根據當時的醫學知識加以延伸──從人體科學延伸到機器人學。驗證這個假設毫無困難,那些醫學知識至今仍保存在中醫典籍裡。例如只要翻開《黃帝內經》,你很容易找到「心開竅於舌」、「肝開竅於目」和「腎主骨」這三條記述,三者一一對應,絲毫不差!
因此我們可以大膽斷言,若要票選史上最古老的科幻小說,〈列子機器人〉一定能以超過一千五百年的歷史拔得頭籌。
- 延伸閱讀:千年前的科幻小說?二百多年前就在小說中出現的機器人──〈談科論幻話創意〉
- 本文同時刊載於《科普時報》專欄「談論幻話創意」,原文標題〈中文科幻祖師爺〉
The post 千年前的科幻小說?《列子》的機器人故事──〈談科論幻話創意〉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