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專欄 – PanSci 泛科學
Browsing all 2085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獵豹的速度並非決勝關鍵

奔馳中的獵豹(圖片拍攝:Hein Waschefort. http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Cheetah_chase.jpg)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你愛吃細菌也愛,那你該擔心什麼?——談台灣近年來的食物中毒

仙人掌桿菌食物中毒,常發生於米飯中,原因多半是煮好飯後,放在室溫下過久。潛伏期約3個小時左右,症狀有噁心、嘔吐和發燒 [1]。 食物中毒?有那麼嚴重嗎?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關於颱風你不能不知的災害──「鹽風」

作者/呂權恩 在一般人印象中,颱風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事,莫過於強風以及豪雨,還有海水倒灌及土石流,另外一個就是焚風,但是還有一項災害容易被人忽略,那就是「鹽風」。 鹽風的形成,就是颱風往往使海面狂浪滔天,將海水中的鹽粒子吹向空中,使得海面上的空氣充滿鹽之細粒,狂風再將帶有鹽粒的空氣吹向沿海的陸地及島嶼。「鹽風」會使得農作物及樹木佈滿鹽粒而枯萎;也使得電線杆上電路絕緣處失效而漏電,造成停電。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民俗植物訴說的「出臺灣說」?台灣是太平洋構樹的原鄉

文 / 鍾國芳(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)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碳封存,是逆天而行的工程神話,還是順應自然的科學奇觀?

本文由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(NEP-II)能源政策之橋接及溝通小組贊助,泛科學策劃執行。 文:廖英凱(泛科學專欄作者) Source: wikipedia 碳封存,解決氣候變遷的新藥方?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物質結構與鍊金術——阿宅物理(3)

先前,人稱(?)物理界蔡頭的大抖宅,向大家介紹了反物質的箇中奧妙,卻也帶出讓人困惑的問題:為何宇宙中的反物質這麼稀少?物理學家因此提出許多理論,試圖揭開這個謎底。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人類世:主宰地球,天下無雙的人類?——《人類時代》

狂野的心,人類世的心智 一九七八年的大風雪, 積雪及膝, 雪帆在疾風勁催之下駛過卡尤加湖( L a k eCayuga,紐約上州十一個湖組成五指湖其中的第二大湖),把所有的街道幻化成雪橇跑道。當時我還是在紐約上州就讀的學生,儘管天候不佳,課還是照常要上,我們聆聽心靈宛如夜光錶面盤一般明亮的科學家談起「核冬天」(nuclear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《永遠的現在式》:他名留青史,卻只有三十秒記憶

source:popsci 他的皮夾裡放著兩張紙條,其中一張寫著:「爸爸過世了」,另一張則寫著:「媽媽住在安養院裡,身體健康。」他是亨利‧莫雷森(Henry Molaison),一九五三年二十七歲時,為了治療嚴重的癲癇,由醫師史可維爾(William Beecher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西番蓮傳色情簡訊給你——《人類時代》

西番蓮屬,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是本屬最有名的成員。source:Pablo Gonzalez 生命有許多種形式,智慧亦然──植物或許沒有腦袋,但它們卻可能聰明絕頂,擅於操弄,而且凶殘惡毒。因此植物已經會傳簡訊求救,其實這是遲早的事,拜新的數位裝置之賜,一株枯乾的蔓綠絨,或者營養不良的朱槿,或者照顧不周的吊竹梅,都可以傳簡訊或者在網路上推特給它的主人。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宇宙大霹靂的發現--《相對論百年故事》

繼勒梅特提出宇宙濫觴於「太初原子」的大膽構想後,離開蘇俄至美國發展的物理學家伽莫(George Gamow,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當一群聰明的腦袋 聚在一起思考「腦」問題--《科技報導》

作者/陳其暐(科學月刊編輯) 孫以瀚博士,高中就讀於新竹高級中學,大學畢業於臺大植物系,之後前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。學成歸國後,以果蠅為主要研究方向,專注於探索果蠅視覺系統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。目前孫以瀚博士為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所特聘研究員,在分子生物學、遺傳學、發育生物學等領域貢獻良多。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【教育專輯】科學,深刻學

圖片來源:Are Sjøberg 文/魏碩辰 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」 ── 十幾年前人們朗朗上口的一句廣告詞。科技代表的是科學與技術,然而技術的進步是要仰賴科學的研究與突破,試看有多少現代化的商業產品最初只是實驗室的產物,而也因著「人性」(好奇心、想像力、為了生活更方便),科學得以不斷被驗證與探究創新…… 遊戲是最好的啟蒙學習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信仰的演化與操控

信仰的演化意義 加強宗教信徒的凝聚力,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識形態,常是透過各種洗腦手段達成。[註1] 而無論是宗教信仰或政治信仰,從演化學的角度來看,都屬於一種結合「遺傳」和「文化模仿」的適應能力。 Photo Credit/ Chia-Chun Lin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【活動】2015泛科知識節─穿越吧!知識

PanSci泛科學成立迄今五年多,已經成為全台最受歡迎的科普內容網站及社群,但我們認為社群之間的聯結不該僅止於手機和電腦前,因此我們除了每月定期舉辦選書講座外,更連續第三年舉辦大型年會活動,希望可以聚集所有科學愛好者,並提高大眾對於科學的關注。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【教育專輯】「科學家總嘗試想盡快證明自己是錯的」──談何謂科學

文/陳志今 現代「科學」一詞涵蓋許多各種不同的知識領域,從我們病痛時的醫療照護、每日食衣住行所需、彈指之間與世界各個角落的便捷聯絡網等,若非幾百年來許多科學工藝的演化和應用,現代文明不可能存在。但究竟什麼是科學?絕大多數的人可能不假思索的舉出生物、化學、物理等學科,卻無法回答為何這些學科被定義成科學?科學的價值究竟是什麼? 理查.費曼(Richard Phillips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真的找到外星文明的巨大建築了嗎?

有這種事?新聞說天文學家找到外星文明的巨大建築!大概又是什麼月球背面有超大型金字塔的唬爛網路文,哈哈哈哈,哪有那麼好騙。 不過仔細看下去,發現有的新聞標題雖然聳動,但這的確是很有意思的發現,而且引發天文界不小的爭論。撇開外星人不說,正反雙方的討論其實都很有啟發性。 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,首先要從美國的「克卜勒太空望遠鏡」(Kepler space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如果胞器會說話

胞器又稱細胞的器官,在真核細胞中存在著,扮演著不同功能維繫一個細胞完整的運作,如果將它們擬人化……應該會很吵XD 細胞核(Nucleus):主要是去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(DNA)儲存的地方,細胞核的作用可幫助維持一個生物體基因的完整性。 內質網(Endoplasmic reticulum):分為粗糙內質網(Rough Endoplasmic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好的辦公室讓人更愛辦公事?

文/ Szu Lin(一腳踏入管理學領域的心理系畢業生。曾任職於網路遊戲新創公司,目前在博士班打怪。)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【科學簡史】雖死猶生-器官移植:第1章-從必死無疑開始說起

「我們將諾貝爾醫學獎授予亞歷克西·卡雷爾(Alexis Carrel)先生,以表彰他對血管縫合的開發,以及器官、血管的移植研究貢獻。」--1912年 「我們將諾貝爾醫學獎授予約瑟夫·穆雷(Joseph Murray)先生,以表彰他對器官移植的努力來治療疾病的貢獻。」--1990年 [註1] 對當時的腎衰竭病人來說,死亡是一種慈悲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不是誇飾法:恐同真的會要人命嗎!?

Credit:Blofeld Dr 恐同偏見的潛在危險? 恐同要人命或許不是單純的誇飾法而已:一項2014年刊登於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表明,持有高度恐同偏見者平均壽命少於較無恐同偏見者2.5年。 這項由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(Columbia University’s Mailm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)的Mark...

View Article
Browsing all 2085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