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朝被寄生,五代怕蜜蜂?原來果蠅的記憶能隔代遺傳!
作者/小肥波 本文轉載自立場新聞,原文為〈果蠅記憶能隔代遺傳!〉 我們的行為與性格究竟是由基因還是環境影響呢?這個由 17 世紀開始的「先天與後天」爭論,到今時今日仍未有最終結論。不過,近代越來越多研究顯示,父母身處的環境可能會對後代行為與喜好造成一定的影響,最新刊於 eLife 的研究亦有類似論調。 該研究由美國達特茅斯學院 (Dartmouth College) 醫學院的 Julianna...
View Article燃燒的雨林,炎上的議題:關於亞馬遜的幾個問題與答案
文/胖胖樹 王瑞閔 最近亞馬遜雨林火災的議題發酵,有人憂心忡忡,擔心地球會完蛋;有的人又抨擊「綠色恐怖主義」把雨林大火過度誇張,使用了很多假照片。 於是陸續有朋友問我很多關於熱帶雨林燃燒的問題:為什麼會燒起來?為什麼之前不救火,現在又要救?怎麼救火?森林大火是自然現象嗎?是否對雨林更新有幫助?全球暖化是真的嗎?亞馬遜雨林燃燒,地球真的會完蛋嗎?我們能做什麼保護熱帶雨林? 在 Instagram...
View Article學科學不該止於學理解題,「科學素養」才能落實解決問題
新上線的 12 年國教總綱(也稱 108 課綱)有這麼一段文字「為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的理念與目標,茲以『核心素養』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,以裨益各教育階段間的連貫以及各領域/科目間的統整。」相信看完之後相信許多人還是霧煞煞;就讓我們來一起聊聊 108 課綱上線,關於「科學素養」的那些事吧! 12年國教總綱以培養科學素養為發展主軸。source:sof_lo 什麼是「科學素養」呢?...
View Article性與愛的矛盾掙扎?不同依附型態對性愛關係的影響──依附理論系列(十七)
阿雯在感情,每當遇到很喜歡的男性,就很難婉拒對方想進一步發展的關係。即便對方遲遲不願意承認彼此的感情,卻屢次和她發生性行為,阿雯卻總是無法拒絕,她深怕拒絕了對方的感情之後,雙方的關係就將走到盡頭。於是雖然委屈,但阿雯還是多次的和對方發生性關係,使得自己覺得自己越來越脆弱、越來越骯髒。...
View Article只要「你好就好」的愛情真的好嗎?從《我們不能是朋友》解答「為愛犧牲」的三個問題
文/雞湯來了蔡季葦 校稿/雞湯來了張芷晴、陳世芃 編輯/雞湯來了蕭子喬 「克桓,我所做的一切,都是為了你。」—高子媛《我們不能是朋友》 在劇中,與克桓交往十年的高子媛時常以克桓為人生的中心,替他打點生活和事業。她總認為,只要克桓好,她就好,他們的感情也就會跟著好。但事實上,她與克桓的感情,也因為她過度介入克桓的事業,而逐漸消磨殆盡。 圖/截自愛奇藝《我們不能是朋友》...
View Article世上最容易讓人放屁的食物是哪些?——《一顆屁的科學》
編按:吃什麼食物容易放屁?這些增加「屁產量」的訣竅是本書作者收集自胃腸醫學專家與科學研究者的建議,還有數百名接受訪問與問卷調查的可愛民眾。一起來看看哪些食物是讓人容易排氣的元兇? 豆子與其他富含棉子糖的食物 聖傑洛姆(St Jerome,AD 347-420)曾建議修女們要避免食用豆子,因為 “partibus genitalibus titillations...
View Article「震」的搞錯了,並沒有「芮氏規模9.0」的地震!
文/阿樹 《震識: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》副總編輯 現在,我們在報章雜誌或新聞媒體上,已經比較少看到將規模、震度搞混的情況。(阿樹表示欣慰)至少,媒體上漸漸少有如「9.0 級地震」的錯誤,多會正確的說明為「規模 9.0」。不過阿樹也發現到有另一種新的誤用方式出現:將規模 9.0 的地震說成「芮氏規模 9.0」的地震。 對,這樣的說法有問題,因為根本不會有「芮氏規模 9.0」地震!真的不存在這樣的東西。...
View Article黑鮪季還是黑鮪祭?關於黑鮪魚在海洋文化的真相與反思
圖文/鍾國南博士│退休專業人士 黑鮪季從 2001 年開始,至今已經舉辦了 19 年,我們都知道黑鮪季對振興地方觀光功不可沒,但對於自然環境是否有影響呢?《奧秘海洋》邀請鐘博士撰稿,透過他的觀察與經驗來談談他的看法與反思。 碼頭邊停滿的大小漁船,是道地的東港漁鄉風情。圖片授權轉載自《奧秘海洋》雙月刊 楔子...
View Article相處出現問題,才會出現第三者?從卡普曼三角透視《我們不能是朋友》的內心戲
顯圖截自台視官網 文/雞湯來了王韻捷 校稿/雞湯來了張芷晴、陳世芃 製圖/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/雞湯來了蕭子喬 黎皓一對著周惟惟說:「這一切都是因為褚克桓,他出現,你就變了」 周惟惟:「對!我變了,你也變了。你的世界已經變得沒有我的空間了!」 黎皓一:「你的空間一直都在,是你走掉了!」 看似老套的小三劇情,其實夾雜著看不見的關係問題。...
View Article中秋抬頭賞月,你能找到幾種動物?談月面光影的「空想性錯視」
文/青悠 大學與研究所時候園藝與奇幻雙修,畢業後轉了個彎成為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,在妖怪中打滾的同時偶爾充當真人植物圖鑑。《唯妖論:臺灣神怪本事》和《尋妖誌》的共同作者。...
View Article2019搞笑諾貝爾獎獎落誰家?辣個台灣科學家又得獎啦!
S編、y編 2019 年第 29 次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終於在 9 月 13 號中秋節這天早上登場啦!(沒錯,y編和S編一早就起來「過節」。) 這次的頒獎典禮主題是「習慣」,得獎者會拿到特製的「習慣獎盃」:沒錯,這個獎盃上頭聚集了一切讓人上癮的元素:煙、外帶咖啡杯、口香糖、樂透彩券、手機、牙刷 (?),另外,還可以外帶一張紙製獎狀(沒錯就是如此樸實無華),當然,也絕對不會少了「十兆」元辛巴威幣獎金。...
View Article人類學家如何從田野考察中,挖掘出幾近失傳的「女書」文化?
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,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編輯|劉芝吟。美術編輯|林洵安。 人類學家為什麼要做田野考查?他們從田野看見了什麼?1990 年代起,劉斐玟走訪中國湖南,投入女書田野。她參與拍攝紀錄片、蒐集歌謠故事,還與女書傳人結拜為姊妹!本文專訪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劉斐玟,看見人類學家如何挖掘文化背後的動人故事。 延伸閱讀:這些神祕文字只有女人懂!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「女書」...
View Article法國男人陰囊的溫度,左右不對稱?——2019年搞笑諾貝爾解剖學獎
左邊,熱熱的 科學家的好奇心總是令人敬畏,早在 70 年代時,就有勇者開始量測男人的陰囊溫度1。然而,隨著儀器靈敏度的提升,學者開始發現:「咦?左邊,總是比較熱」。 法國的郵差(圖非實驗者本人XD)source:Julie Kertesz 於是追求科學之美的學者 B. Bengoudifa(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,Université...
View Article《星際救援》的時代背景,和那仍未實現的黑科技「太空電梯」
本文由双喜電影贊助,泛科學企劃執行 「這部片講的不是未來,而是未來的一種可能性。這個故事不一定是我們想像中會發生的未來,更不是什麼預知電影,而是講述人類若是繼續探索太空和殖民月球、火星、甚至其他星球會發生什麼情況。」——《星際救援》編劇格羅斯(Paul Michael Gross) 在未來的幾十年,人類會如何朝太空發展呢?這問題一定在很多科學家、工程師和太空迷的心頭上打轉。仔細一想,玩法還真不少呢!...
View Article看完《天氣之子》後,你可能會想知識+一下的那些事
「等等就會放晴了喔。」語畢,陽菜低頭祈禱,然後帆高看到了:光亮撥開了厚厚的雲層、烏雲散去、陽光灑落一地的耀眼。 寶具前導動畫(不對)。source:IMDb 天氣之子最令人驚艷的,莫過於陰鬱的雨天頃刻轉為天晴的美景。陽菜用她「100% 晴女」的寶具……我是說屬性,讓因為東京久雨不停而感到困擾的人們,因那隙漏出的陽光而露出笑容。 source:IMDb...
View Article太空科技只是貴族的遊戲嗎?且看 SpaceX 如何致力於人類成為星際種族的夢想!
文/火星軍情局局長,作家兼部落客,經營火星軍情局,關心未來的人類文明在宇宙中的地位。 近年來,隨著太空科技民營化,各家私人太空集團如雨後春筍冒出,如 SpaceX 、藍色起源 (Blue Origin) 、維珍銀河(Virgin Galactic) 、阿斯特里姆 (Astrium) 及畢格羅宇航 (Bigelow Aerospace) 等,也宣告民間太空探索的大航海時代來臨。近期,又以...
View Article聊天可以,上課卻聽不清?「微聽損」如何影響兒童的課業與人際關係?
文/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張舒婷、主任張逸屏 「微聽損」是怎樣的症頭? 輕微聽力損失(minimal hearing loss),簡稱「微聽損」,是一種有一點點聽不清楚的症頭。包括了「單側聽損」、「高頻聽損」以及「輕型聽損」。根據 2012 年 WHO 的統計,整個東亞地區(包括台灣)15 歲以上的微聽損人口占比高達 14%。Bess等人(1998)...
View Article癌症預兆就藏在小症狀中!?醫師帶你看該注意的身體小症狀!
作者/白映俞醫師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《值得注意的癌症症狀(懶人包)》,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! 魔鬼藏在細節中,癌症預兆也藏在小症狀中 每次到醫院就診時,醫師是否都會問一句:「你覺得哪裡不舒服嗎?」不管是自己主觀感覺到無力、疼痛,或身旁的人說自己看起來很喘,該去看診檢查一下,這些「症狀和徵象」對醫師來說都是很有參考價值的。...
View Article到底該如何斷開登革熱傳染的鎖鍊?直擊「養蚊子」研究室
每年夏季除了陽光、沙灘、煙火之外,在台灣不能不提的,就是登革熱了。我們都知道登革熱是由蚊子傳染的,但要阻止蚊子孳生、斷開登革熱傳染的環節,為何會如此困難呢? 本次泛科學專訪專研病媒蚊防治的臺大公衛系副教授蔡坤憲,希望能夠解答此一問題。 走進蔡坤憲的研究室,就可以發現這裡是認真的「養蚊子」專區。一旁實驗皿上還有一顆顆黑色的蚊子卵、水盆則有已孵化的孑孓。光進實驗室,就讓人渾身發癢啊~...
View Article